Wednesday, June 29, 2011

《上海人在台灣》:我在香港《明報》的文章

今天香港的《明报》有我的一篇文章:《上海人在台湾》: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cfm?File=20110629/nclvx001/vx001b.txt

世紀.兩人.兩岸:上海人在台灣

2011 年 6 月 29 日

【明報專訊】編按:台灣要開放大陸自由行了,來往兩岸的人將愈來愈多。不過,其實早已有一類「內地新娘」移居台灣,在寶島與丈夫生活;她們受過高等教育,在台灣感受另一華語世界的文化,別有體會。

去年的六月,時值初夏,我離開了出生和成長的上海,來到一個陌生卻讓人充滿期待的島嶼,只是因為愛,轉眼間已是一年。這一年間,淚水與歡笑一同走過,縱然對上海有著百般的眷戀,對家人有著萬般的牽掛,但我知道,這裏已是我的家。台灣,這個婆娑之島將是我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驛站。

台灣對我而言,早期是通過於梨華、席慕容和三毛的書,林青霞、瓊瑤的電影,羅大佑、李宗盛的歌,近年來則是在鳳凰台看陳文茜、趙少康的節目,點點滴滴拼起我的台灣七巧板。

大約是受陳丹青文章的影響,溫良恭儉讓,是我來台之前對台灣的最基本的印象,這也有來自我 們家一個親戚的原因。上世紀 90 年代初,我的一位長輩自台返滬探親,陪伴他的是一位中年的台灣女士。在外表上,她相當地有禮貌,相當地客氣,不時地露出笑容,不時地欠身打招呼,這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台灣「本省」人,的確是溫良恭儉讓。之後我偶爾接觸到幾位台灣人,但都是工作上的客戶,為數不多。我長期在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做買手,最早是在先施公司,接觸到的香港人不少,沒想到卻嫁了個台灣人。

「陸配」的台北印象

雖然一道淺淺的海峽把兩岸分隔了幾十年,但我們畢竟有同宗同源的文化,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語言,我想應該還是容易適應的吧?在這裏實實在在生活之後才發現,雖然我們講的語言基本相同,但台灣的國語和內地的普通話,不但在語氣語調上有明顯的差別,更多的還是文化上的差異性。

軟綿綿的台灣國語,加上幼齡化的用詞,聽上去真像是置身瓊瑤連續劇,真是好好玩耶!

我們從小都把生活在台灣的人稱之為「台灣同胞」,但當我踏上這塊嚮往已久的寶島時,才知道台灣習慣把大陸稱為「對岸」,把我們這些跟台灣同胞結婚的人稱為「陸配」……

台灣社會裏的確有許多的溫良恭儉讓,整體的素質比大陸好出許多,這是毋庸置疑的。政府機關裏的公務員大多親切友善,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極少,汽車多能主動禮讓行人,也很少亂按喇叭,在捷運公車上主動讓位的頗多;好的地方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有一次我和先生小曾去看電影。因為時間有點緊了,他拉著我往裏趕,可能步伐稍微大了些,這時,本來和我們平行的兩位小姐有一位停下了腳步,瞄了我們一眼,對她的同伴說:「我們慢點走,不要像大陸人一樣……」

我想到了動輒拿大陸做比較的部分普羅大眾,動輒喜歡把「我們是民主社會」掛在嘴邊的某些名嘴。真正成熟的社會,是不是應該更為寬和,更加包容?

我知道,和上海經濟起飛不相稱的是上海的軟體,每當有人指責上海人文明素質差時,總讓我暗自慚愧。但我也知道,一個社會歷盡動盪和運動之後,國民的素養,社會的文明,是需要時間來修復的,加上客觀的因素,人口的眾多,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小曾不只一次跟我說過:「你們大陸的收銀員都是把零錢甩在櫃台上,扔給客人的,我們台灣都是遞到客人手上的。」當我在台灣切身感受到優良的服務之後,更是期盼上海的軟體也能有所進步。上海,我最愛的上海,生我養我的故鄉,請讓我為你驕傲——不只是因為你的美麗。

台灣不但服務意識強,而且還很擅長行銷。報上經常有推廣各縣市的十大伴手禮,十大牛肉麵,十大○○○,以至於我滿腦子都是:到了台灣一定要大快朵頤,滿大街好吃的都在等我呢!小曾也不辱使命,經常興致勃勃地帶我東逛西逛,在大街小巷間穿梭找吃。台灣的冰品真是女人的至愛,士林夜市辛發亭的芒果雪片冰,融化在舌間的纏綿,牽起柔情萬千,恰似撥動心底的琴弦。

「上海人走到哪裏都是上海人」

至於台灣糅雜了大江南北各省風味的菜餚,我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不像在香港,總是有令人讚歎的美味,無論是高級飯店還是街邊食攤,都是可口無比,不由人不讚歎:香港的東西真好吃!大概廣東菜對上海人的胃口。

百多年來廣東菜在上海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新雅杏花樓至今還是上海餐飲的老牌子。中秋節前夕,上海總是鋪天蓋地的廣式月餅,但台灣人對月餅的興趣似乎遠遠不及。去年小曾跑了好多地方,才在頂好超市(Wellcome Supermarket)買到了一盒蓮蓉蛋黃的香港美心月餅。一個在台灣的老上海說,他最愛吃的是廣式月餅,最好是4個蛋黃的!上海人走到哪裏都是上海人。

很多人都說上海菜是濃油赤醬, 紅燒肉之類的當然要濃油赤醬才好吃,但大部分的上海菜是清淡的,至少我周圍的上海人家是這樣的。現在廣泛意義上的上海菜是由本幫菜、寧波菜、杭幫菜、揚州菜、蘇州菜等各色江浙菜系組成,作為一個資深的移民城市,祖籍決定了這個上海人家的菜或甜或鹹。

雖然台灣有很多上海菜和江浙菜,但是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喜歡自己的家鄉風味。的確,台灣也有很多在地的特色佳餚。在烏來老街,豐富的野菜令人大開眼界,單單聽名字就已是很稀奇了:百合花苞、過貓、茴香、山蘇、川七、晚香玉筍、龍鬚菜。最特別的是一盤珠蔥,居然就是上海人炒菜時加蔥加薑的「蔥」。蔥,在台灣竟然可以是一道招徠遊客的特色菜。

河海鮮自然也是台灣的特色,如:肉魚、虱目魚、土魠魚、烏魚子、蚵仔……,這些和上海人所熟悉的海產品風格迥異。上海雖不產海鮮,但有寧波、連雲港源源不斷運來的東海海鮮,不只新鮮,品種也多:海瓜子、蟶子、蛤蜊……。單單蛤蜊就有文蛤、花蛤、腰蛤等五、六個不同的花樣。

江浙一帶河道水渠星羅棋佈,湖泊池塘無所不在,所以上海人自幼就愛吃活魚活蝦。或許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同,台灣的菜市場極少看到活魚活蝦。據說青年公園旁的環河南路果菜市場頗多,但因為路途稍遠,我們還未曾去過。我們只在主打各式熟食與大陸食材的南門市場,看到過為數不多的活魚,如鯽魚、草魚、黃鱔之屬,聊以慰藉。

品嘗台北

嘴特別饞的時候,小曾就帶我去紅豆食府,點上一份上海特色的清炒河蝦仁。蝦仁雖然不大,但畢竟是鮮美的河蝦,蘸著鎮江醋,我一口氣可以吃上兩碗白飯,著實讓我一解饞佬蟲。那裏的蔥油海蟄頭也不錯,配的蝦醬不曉得是台灣口味還是南洋口味,和海蟄頭蘸鎮江醋吃的江浙習慣很是迥異。去年耶誕節前去迪化街買海蟄頭,只買到了泛著白色的,問他們好一點、深色的(台灣叫紅海蟄頭)有嗎,店家說紅海蟄頭只有過年時節才有。想想這個在上海隨時都有得買,滬台兩地飲食習慣還真是大不同呢!

七月要就回上海過暑假了。幾次滬台間往返都是在香港轉機,雖然沒有出機場,但我還是很喜歡在飛機降落時,趴在窗邊俯瞰香江。1996 年第一次去香港時,有天黃昏坐在遊覽車上,不知駛過哪裏的海邊,藍藍的海水在夕陽下波光瀲灩,海邊的摩天高樓,疊現出令人留戀的都市風情。到了台灣,看到灰撲撲的城市略感意外。不過,還好,有個黃昏,也是黃昏,在中山北路上,樟林大道,迤邐的光線,把晶華酒店老爺酒店一帶映襯得美輪美奐。慢慢地徜徉,體驗台北的韻味,不經意間發現台北之美,歲月的大幕才徐徐拉開。

Friday, June 24, 2011

传奇

过年前赌王一家为家产闹得沸沸扬扬,对于他的几房太太, 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谁是谁, 我自然也如此, 但其中的四姨太我倒是在电视上见过的。香港新知台的《肥妈私房菜》前几年有过一集, 采访这位四姨太--梁安琪, 印象深刻。

她长得有多美, 也很难说, 然而, 浅笑盈盈,软软的笑容能酥到你的心里。 为人布菜时, 低眉顺眼若人怜爱的模样, 妩媚至此, 有哪个男人会不心动?

上海的葡京茶餐厅, 据说是她开的。去过几次, 生意不错, 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的那间特别兴旺。

一个又一个女人的传奇, 梁安琪也好, 邓文迪也好, 在各个时空不断的上演, 妒忌又羡慕的人们只见他们的华丽, 却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艰辛...... 这些传奇女子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希望所有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最后都真正赢得幸福。

Saturday, June 18, 2011

日本签证全记录

听说从7月1日起,中国公民赴日本个人游可申办三年有效、多次往返、每次最多停留90天的签证, 只是不知道手续是否方便。

因为小曾8月要到京都参加2011亞洲詞典學年会,正好顺便带我一同去京都和奈良旅行,所以就去日本在台协会申请签证, 先去那里拿了相关的资料, 其中需要填的内容并不多,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和行程, 复印一些证件, 最主要的是--要有在日本工作的日本人做保证人, 2周内即可办妥。

持中国护照且台湾配偶同行时需要的文件如下:
1. 中国护照及复印件
2. 依亲居留证及复印件
3. 重入境许可复印件
4. 2寸证件照一张
5. 签证申请书
6. 赴日理由书
7. 日程表
8. 来回机票
9. 个人存款证明,有薪水的存折刷至最新即可
10. 台湾配偶的户籍藤本3个月内的
11. 台湾配偶的护照及复印件
12-15. 日方保证人的文件, 交保证人填写。

我们是六月一日去递交申请资料的, 在IKEA附近的慶城街28號一楼, 大厅没有什么人, 一位负责接待的男士把我们的资料递进窗口, 不一会儿,一位女士请我们到窗口, 只是客气地问了一句:“是8月份要去吧?” 看了我们提供的资料, 请我们小坐片刻, 她把资料拿进去, 很快就出来, 告诉我们15天之内可以办好, 届时会通知我们来取。” 就这样很简单, 半个小时也不到就好了, 2周之后我们就拿到了签证。

很多事情自己直接去做去问, 都很简单, 凭空在家想, 在网上东问西问的, 道听途说, 反而越弄越复杂。


日本在台协会:
臺北市 松山區 慶城街28號通泰商業大樓
TEL: 27138000 

Sunday, June 12, 2011

阿万和大宝

根据《猫 日和 咖啡馆》的介绍, 今天中午我们到忠孝东路二段的“咖啡实验室”看猫, 小小的一个咖啡馆, 没什么生意,吸引人的自然是2只猫咪:阿万和大宝。

阿万是美国短毛猫, 灰色条纹的毛色特别漂亮, 像穿了件昂贵的皮大衣, 胖乎乎的, 在背后悄悄地看你, 一旦发现你也在看他, 立马把头转过去, 不理你。 刚开始不让我抱, 又叫又扭的,时间长了倒也乖乖地让我抱一下下。

大宝是白底有着黄色花朵的米克斯, 一直在舔身上的毛, 懒洋洋的, 有点不开心, 总是在门口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 他的小脑袋瓜里在想些什么, 有谁能知道?

Saturday, June 11, 2011

香港书展巡礼--台北站

昨天在信义诚品店, 香港贸发局為了宣傳暑假的香港書展, 举办了《香港书展巡礼--台北站》:阅读人生--旅途上的快乐与哀愁。

见到了喜欢的香港時事評論員馬家輝, 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他除了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之外,還是個多產的作家,作品散見兩岸三第的報章雜誌。最初是在凤凰台看到他, 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他的书, 也一直关注他的专栏。

今天有机会见到偶像,趕緊请他簽名,一本是《回不去了》,馬家輝很瀟灑地在內頁空白處寫下我的名字,題上 “回不去了,所以更好”, 並簽上 “家輝” 二字和今天的日期。 另一本是《中年废物》, 他题的字是:“中年不废物, 老大徒伤悲”。

今天出席活动的还有林沛理和吕大乐两位我不知道的香港文化人, 得到了一本签名本林沛理的评论集《精彩的偏见》。





Friday, June 10, 2011

忽然一周

写了微博, 就疏于博客了, 到底是写微博一两句话方便, 写博客几百个字总要一本正经的。

专眼间已是六月了, 去年的6月5号, 自上海来到台湾,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岛, 只是因为爱, 因为思念。 时间很快, 转眼间已是一年, 为人妻, 很多事我还要学习, 还要努力。纵然对上海有百般的不舍, 万般的牵挂, 但我知道, 这里已是我的家。

6/6周一,端午节去三峡的三叔家, 午餐后打麻将, 我在一旁观看。台湾麻将是打16张的,上海麻将是13张。 实际上16张是上海以前的老式打发。 按三姑妈他们的习惯打有垃圾胡的, 对老麻将来说, 两圈牌一摸就可以垃圾胡了, 没机会让我们做牌, 所以我们喜欢打清一色和混一色, 这样有充分的时间做牌, 做牌比较有有趣。 他们算台头有很多台, 我都搞不清楚。

6/8周三,小曾带我去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 参加台湾翻译学会和福建省翻译协会代表团的座谈会, 我纯粹是去凑热闹的。 福建省翻译协会代表团到台访问10天, 去了阿里山,台南, 高雄,士林官邸等处, 其中一位福州大学的潘老师是苏州人, 听到乡音, 一解乡愁。 从林语堂故居的阳台望出去, 真是景色怡人。

Thursday, June 9, 2011

南门市场的烤夫和油面筋

到专卖大陆食材的南门市场去买烤夫和油面筋, 一般的菜场都没有的。烤夫如上海臭豆腐大小一块, 2.2元人民币/块。油面筋也是论只买, 一只也是2.2元人民币, 买8只做炒素, 加上其它食材,至少要20元人民币以上。台湾的名牌和奢侈品较大陆便宜, 一般日用品和商品都要贵很多,按台湾的薪水算也是贵。

台湾的臭豆腐像男人手掌大小, 厚度也差不多, 一大块, 只能用来清蒸, 清蒸的太臭吃不来。 油炸却不行 , 因为厚度不够, 上海的油炸臭豆腐, 多么的香喷喷, 蘸点酱, 美味啊美味!

Wednesday, June 1, 2011

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

小学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总是组织活动, 有一年我们卢湾区2个学校一起到虹口公园活动,鲁迅墓前,老师们的话总也讲不完,一个接一个的发言, 作为护旗手的我站在前面, 那时女同学做护旗手心里很得意的,护旗的男生都是高大英俊,而且还要书读得好, 记得护棋是我们班的周文。

那天太阳特别厉害, 大太阳底下晒啊晒的,就见我一晕倒地, 被晒的昏过去了,由于我的一晕,这下救了所有的同学, 老师们的发言匆匆结束, 宣布小朋友可以自由活动,去游园了。

放2张童年的照片, 一张像男孩, 一张是女孩, 都是我, 蛮好白相的吧?

台湾没有儿童节, 台湾小朋友老作涅咯!

我们读到初二, 14岁前都可以放半天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