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香港的《明报》有我的一篇文章:《上海人在台湾》: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cfm?File=20110629/nclvx001/vx001b.txt
世紀.兩人.兩岸:上海人在台灣
2011 年 6 月 29 日
【明報專訊】編按:台灣要開放大陸自由行了,來往兩岸的人將愈來愈多。不過,其實早已有一類「內地新娘」移居台灣,在寶島與丈夫生活;她們受過高等教育,在台灣感受另一華語世界的文化,別有體會。
去年的六月,時值初夏,我離開了出生和成長的上海,來到一個陌生卻讓人充滿期待的島嶼,只是因為愛,轉眼間已是一年。這一年間,淚水與歡笑一同走過,縱然對上海有著百般的眷戀,對家人有著萬般的牽掛,但我知道,這裏已是我的家。台灣,這個婆娑之島將是我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驛站。
台灣對我而言,早期是通過於梨華、席慕容和三毛的書,林青霞、瓊瑤的電影,羅大佑、李宗盛的歌,近年來則是在鳳凰台看陳文茜、趙少康的節目,點點滴滴拼起我的台灣七巧板。
大約是受陳丹青文章的影響,溫良恭儉讓,是我來台之前對台灣的最基本的印象,這也有來自我 們家一個親戚的原因。上世紀 90 年代初,我的一位長輩自台返滬探親,陪伴他的是一位中年的台灣女士。在外表上,她相當地有禮貌,相當地客氣,不時地露出笑容,不時地欠身打招呼,這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台灣「本省」人,的確是溫良恭儉讓。之後我偶爾接觸到幾位台灣人,但都是工作上的客戶,為數不多。我長期在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做買手,最早是在先施公司,接觸到的香港人不少,沒想到卻嫁了個台灣人。
「陸配」的台北印象
雖然一道淺淺的海峽把兩岸分隔了幾十年,但我們畢竟有同宗同源的文化,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語言,我想應該還是容易適應的吧?在這裏實實在在生活之後才發現,雖然我們講的語言基本相同,但台灣的國語和內地的普通話,不但在語氣語調上有明顯的差別,更多的還是文化上的差異性。
軟綿綿的台灣國語,加上幼齡化的用詞,聽上去真像是置身瓊瑤連續劇,真是好好玩耶!
我們從小都把生活在台灣的人稱之為「台灣同胞」,但當我踏上這塊嚮往已久的寶島時,才知道台灣習慣把大陸稱為「對岸」,把我們這些跟台灣同胞結婚的人稱為「陸配」……
台灣社會裏的確有許多的溫良恭儉讓,整體的素質比大陸好出許多,這是毋庸置疑的。政府機關裏的公務員大多親切友善,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極少,汽車多能主動禮讓行人,也很少亂按喇叭,在捷運公車上主動讓位的頗多;好的地方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有一次我和先生小曾去看電影。因為時間有點緊了,他拉著我往裏趕,可能步伐稍微大了些,這時,本來和我們平行的兩位小姐有一位停下了腳步,瞄了我們一眼,對她的同伴說:「我們慢點走,不要像大陸人一樣……」
我想到了動輒拿大陸做比較的部分普羅大眾,動輒喜歡把「我們是民主社會」掛在嘴邊的某些名嘴。真正成熟的社會,是不是應該更為寬和,更加包容?
我知道,和上海經濟起飛不相稱的是上海的軟體,每當有人指責上海人文明素質差時,總讓我暗自慚愧。但我也知道,一個社會歷盡動盪和運動之後,國民的素養,社會的文明,是需要時間來修復的,加上客觀的因素,人口的眾多,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小曾不只一次跟我說過:「你們大陸的收銀員都是把零錢甩在櫃台上,扔給客人的,我們台灣都是遞到客人手上的。」當我在台灣切身感受到優良的服務之後,更是期盼上海的軟體也能有所進步。上海,我最愛的上海,生我養我的故鄉,請讓我為你驕傲——不只是因為你的美麗。
台灣不但服務意識強,而且還很擅長行銷。報上經常有推廣各縣市的十大伴手禮,十大牛肉麵,十大○○○,以至於我滿腦子都是:到了台灣一定要大快朵頤,滿大街好吃的都在等我呢!小曾也不辱使命,經常興致勃勃地帶我東逛西逛,在大街小巷間穿梭找吃。台灣的冰品真是女人的至愛,士林夜市辛發亭的芒果雪片冰,融化在舌間的纏綿,牽起柔情萬千,恰似撥動心底的琴弦。
「上海人走到哪裏都是上海人」
至於台灣糅雜了大江南北各省風味的菜餚,我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不像在香港,總是有令人讚歎的美味,無論是高級飯店還是街邊食攤,都是可口無比,不由人不讚歎:香港的東西真好吃!大概廣東菜對上海人的胃口。
百多年來廣東菜在上海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新雅杏花樓至今還是上海餐飲的老牌子。中秋節前夕,上海總是鋪天蓋地的廣式月餅,但台灣人對月餅的興趣似乎遠遠不及。去年小曾跑了好多地方,才在頂好超市(Wellcome Supermarket)買到了一盒蓮蓉蛋黃的香港美心月餅。一個在台灣的老上海說,他最愛吃的是廣式月餅,最好是4個蛋黃的!上海人走到哪裏都是上海人。
很多人都說上海菜是濃油赤醬, 紅燒肉之類的當然要濃油赤醬才好吃,但大部分的上海菜是清淡的,至少我周圍的上海人家是這樣的。現在廣泛意義上的上海菜是由本幫菜、寧波菜、杭幫菜、揚州菜、蘇州菜等各色江浙菜系組成,作為一個資深的移民城市,祖籍決定了這個上海人家的菜或甜或鹹。
雖然台灣有很多上海菜和江浙菜,但是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喜歡自己的家鄉風味。的確,台灣也有很多在地的特色佳餚。在烏來老街,豐富的野菜令人大開眼界,單單聽名字就已是很稀奇了:百合花苞、過貓、茴香、山蘇、川七、晚香玉筍、龍鬚菜。最特別的是一盤珠蔥,居然就是上海人炒菜時加蔥加薑的「蔥」。蔥,在台灣竟然可以是一道招徠遊客的特色菜。
河海鮮自然也是台灣的特色,如:肉魚、虱目魚、土魠魚、烏魚子、蚵仔……,這些和上海人所熟悉的海產品風格迥異。上海雖不產海鮮,但有寧波、連雲港源源不斷運來的東海海鮮,不只新鮮,品種也多:海瓜子、蟶子、蛤蜊……。單單蛤蜊就有文蛤、花蛤、腰蛤等五、六個不同的花樣。
江浙一帶河道水渠星羅棋佈,湖泊池塘無所不在,所以上海人自幼就愛吃活魚活蝦。或許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同,台灣的菜市場極少看到活魚活蝦。據說青年公園旁的環河南路果菜市場頗多,但因為路途稍遠,我們還未曾去過。我們只在主打各式熟食與大陸食材的南門市場,看到過為數不多的活魚,如鯽魚、草魚、黃鱔之屬,聊以慰藉。
品嘗台北
嘴特別饞的時候,小曾就帶我去紅豆食府,點上一份上海特色的清炒河蝦仁。蝦仁雖然不大,但畢竟是鮮美的河蝦,蘸著鎮江醋,我一口氣可以吃上兩碗白飯,著實讓我一解饞佬蟲。那裏的蔥油海蟄頭也不錯,配的蝦醬不曉得是台灣口味還是南洋口味,和海蟄頭蘸鎮江醋吃的江浙習慣很是迥異。去年耶誕節前去迪化街買海蟄頭,只買到了泛著白色的,問他們好一點、深色的(台灣叫紅海蟄頭)有嗎,店家說紅海蟄頭只有過年時節才有。想想這個在上海隨時都有得買,滬台兩地飲食習慣還真是大不同呢!
七月要就回上海過暑假了。幾次滬台間往返都是在香港轉機,雖然沒有出機場,但我還是很喜歡在飛機降落時,趴在窗邊俯瞰香江。1996 年第一次去香港時,有天黃昏坐在遊覽車上,不知駛過哪裏的海邊,藍藍的海水在夕陽下波光瀲灩,海邊的摩天高樓,疊現出令人留戀的都市風情。到了台灣,看到灰撲撲的城市略感意外。不過,還好,有個黃昏,也是黃昏,在中山北路上,樟林大道,迤邐的光線,把晶華酒店老爺酒店一帶映襯得美輪美奐。慢慢地徜徉,體驗台北的韻味,不經意間發現台北之美,歲月的大幕才徐徐拉開。
Wednesday, June 29, 2011
Friday, June 24, 2011
传奇

她长得有多美, 也很难说, 然而, 浅笑盈盈,软软的笑容能酥到你的心里。 为人布菜时, 低眉顺眼若人怜爱的模样, 妩媚至此, 有哪个男人会不心动?
上海的葡京茶餐厅, 据说是她开的。去过几次, 生意不错, 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的那间特别兴旺。
一个又一个女人的传奇, 梁安琪也好, 邓文迪也好, 在各个时空不断的上演, 妒忌又羡慕的人们只见他们的华丽, 却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艰辛...... 这些传奇女子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希望所有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最后都真正赢得幸福。
Saturday, June 18, 2011
日本签证全记录
听说从7月1日起,中国公民赴日本个人游可申办三年有效、多次往返、每次最多停留90天的签证, 只是不知道手续是否方便。
因为小曾8月要到京都参加2011亞洲詞典學年会,正好顺便带我一同去京都和奈良旅行,所以就去日本在台协会申请签证, 先去那里拿了相关的资料, 其中需要填的内容并不多,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和行程, 复印一些证件, 最主要的是--要有在日本工作的日本人做保证人, 2周内即可办妥。
持中国护照且台湾配偶同行时需要的文件如下:
1. 中国护照及复印件
2. 依亲居留证及复印件
3. 重入境许可复印件
4. 2寸证件照一张
5. 签证申请书
6. 赴日理由书
7. 日程表
8. 来回机票
9. 个人存款证明,有薪水的存折刷至最新即可
10. 台湾配偶的户籍藤本3个月内的
11. 台湾配偶的护照及复印件
12-15. 日方保证人的文件, 交保证人填写。
我们是六月一日去递交申请资料的, 在IKEA附近的慶城街28號一楼, 大厅没有什么人, 一位负责接待的男士把我们的资料递进窗口, 不一会儿,一位女士请我们到窗口, 只是客气地问了一句:“是8月份要去吧?” 看了我们提供的资料, 请我们小坐片刻, 她把资料拿进去, 很快就出来, 告诉我们15天之内可以办好, 届时会通知我们来取。” 就这样很简单, 半个小时也不到就好了, 2周之后我们就拿到了签证。
很多事情自己直接去做去问, 都很简单, 凭空在家想, 在网上东问西问的, 道听途说, 反而越弄越复杂。
日本在台协会:
臺北市 松山區 慶城街28號通泰商業大樓
TEL: 27138000
因为小曾8月要到京都参加2011亞洲詞典學年会,正好顺便带我一同去京都和奈良旅行,所以就去日本在台协会申请签证, 先去那里拿了相关的资料, 其中需要填的内容并不多,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和行程, 复印一些证件, 最主要的是--要有在日本工作的日本人做保证人, 2周内即可办妥。
持中国护照且台湾配偶同行时需要的文件如下:
1. 中国护照及复印件
2. 依亲居留证及复印件
3. 重入境许可复印件
4. 2寸证件照一张
5. 签证申请书
6. 赴日理由书
7. 日程表
8. 来回机票
9. 个人存款证明,有薪水的存折刷至最新即可
10. 台湾配偶的户籍藤本3个月内的
11. 台湾配偶的护照及复印件
12-15. 日方保证人的文件, 交保证人填写。
我们是六月一日去递交申请资料的, 在IKEA附近的慶城街28號一楼, 大厅没有什么人, 一位负责接待的男士把我们的资料递进窗口, 不一会儿,一位女士请我们到窗口, 只是客气地问了一句:“是8月份要去吧?” 看了我们提供的资料, 请我们小坐片刻, 她把资料拿进去, 很快就出来, 告诉我们15天之内可以办好, 届时会通知我们来取。” 就这样很简单, 半个小时也不到就好了, 2周之后我们就拿到了签证。
很多事情自己直接去做去问, 都很简单, 凭空在家想, 在网上东问西问的, 道听途说, 反而越弄越复杂。
日本在台协会:
臺北市 松山區 慶城街28號通泰商業大樓
TEL: 27138000
Sunday, June 12, 2011
阿万和大宝
Saturday, June 11, 2011
香港书展巡礼--台北站
见到了喜欢的香港時事評論員馬家輝, 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他除了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之外,還是個多產的作家,作品散見兩岸三第的報章雜誌。最初是在凤凰台看到他, 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他的书, 也一直关注他的专栏。
今天有机会见到偶像,趕緊请他簽名,一本是《回不去了》,馬家輝很瀟灑地在內頁空白處寫下我的名字,題上 “回不去了,所以更好”, 並簽上 “家輝” 二字和今天的日期。 另一本是《中年废物》, 他题的字是:“中年不废物, 老大徒伤悲”。
今天出席活动的还有林沛理和吕大乐两位我不知道的香港文化人, 得到了一本签名本林沛理的评论集《精彩的偏见》。
Friday, June 10, 2011
忽然一周
写了微博, 就疏于博客了, 到底是写微博一两句话方便, 写博客几百个字总要一本正经的。
专眼间已是六月了, 去年的6月5号, 自上海来到台湾,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岛, 只是因为爱, 因为思念。 时间很快, 转眼间已是一年, 为人妻, 很多事我还要学习, 还要努力。纵然对上海有百般的不舍, 万般的牵挂, 但我知道, 这里已是我的家。
6/6周一,端午节去三峡的三叔家, 午餐后打麻将, 我在一旁观看。台湾麻将是打16张的,上海麻将是13张。 实际上16张是上海以前的老式打发。 按三姑妈他们的习惯打有垃圾胡的, 对老麻将来说, 两圈牌一摸就可以垃圾胡了, 没机会让我们做牌, 所以我们喜欢打清一色和混一色, 这样有充分的时间做牌, 做牌比较有有趣。 他们算台头有很多台, 我都搞不清楚。
6/8周三,小曾带我去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 参加台湾翻译学会和福建省翻译协会代表团的座谈会, 我纯粹是去凑热闹的。 福建省翻译协会代表团到台访问10天, 去了阿里山,台南, 高雄,士林官邸等处, 其中一位福州大学的潘老师是苏州人, 听到乡音, 一解乡愁。 从林语堂故居的阳台望出去, 真是景色怡人。
专眼间已是六月了, 去年的6月5号, 自上海来到台湾,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岛, 只是因为爱, 因为思念。 时间很快, 转眼间已是一年, 为人妻, 很多事我还要学习, 还要努力。纵然对上海有百般的不舍, 万般的牵挂, 但我知道, 这里已是我的家。
Thursday, June 9, 2011
南门市场的烤夫和油面筋
Wednesday, June 1,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