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梅邊

《梅兰芳》上映后众说纷纭,故事编得不怎么样,吸引不了“座儿”。据说邱如白的原型是齐如山,齐如山在梅兰芳身边20多年,作为他的“戏口袋”,电影中把人家演成那样子,好吗?

《齐如山回忆录》是爸爸看好后讲给我听的,我再看的,他擅长讲述,《肖申克的救赎》也是先听他讲的,讲的绘声绘色,以至我看电影时什么都知道了。

齐如山祖上几代进士,自幼饱读诗书,一次家中来了几位客人,都是举人进士,齐如山舅父出了一个对,请大家对,日“俩二两”(当时北方的小饭馆卖酒都是二两一壶,如果要四两总说两壶,或日俩二两。),大家想了两个钟头也没有对上,齐如山忽然机灵一动,说对上了:“一个幺”。于是大受夸奖,那时齐如山才七八岁,在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国文教育,19岁进同文馆学德文和法文,后经商,并赴欧洲游历数次。

回国后齐如山对京戏的兴趣大长,初看梅兰芳的戏觉得他“艺实平平,然天赋太厚”,所以就写了一封信给梅兰芳,提了一些建议,梅兰芳倒也虚心接受,就是电影中《汾河湾》做身段那场戏。自此齐如山每看他一回戏,必给他写一信,写了两年多的信,俩人并没有什么交往。一方面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齐如山本就有旧的观念,不大愿与旦脚来往,怕有物议,另一方面当时私寓被禁不久,梅兰芳离开这种营业,为自己名誉起见,也决不见生朋友。所以他们两三年之后才相互来往,当面畅谈。

那时名角身边都有一批文人名士,帮他们编戏改戏,如马连良身边有张伯驹,程砚秋身边的罗瘿公,罗瘿公把程艳秋的艳改为砚,一字之改,雅俗立现。然而「当时的政学界人,向来都鄙视唱戏的,平常只管有多好的叫交情,到了文字,他们就很斟酌了,他绝对不肯弟兄相称。从前都称小友,按小友二字并非坏字眼,可是用坏喽也就坏了,谭鑫培,陈德林二人都跟我说过,从前凡给他们的书画,倘写小友则一定撕毁,就是此意。」(见《齐如山回忆录》),所以梅兰芳访美时,齐如山建议他接受荣誉博士也源于此,有了博士头衔,大家称呼博士,既自然又大方。齐如山1949年去了台湾,有多部著作出版。

电影中英达演的冯六爷--梅党“老板”冯耿光,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是梅兰芳的经济支柱,梅兰芳14岁时就和冯相熟,关系熟得不能再熟,在家,冯称梅为“傻子”,因为他觉得梅兰芳除了戏什么都不懂,人在江湖而书生气十足,故以“傻子”名之,而在人面上称“畹华”。程乃珊有文讲,冯六爷的太太是赵一小姐,想来有赵四一定就有赵一赵二赵三了。

随着《梅兰芳》的放映,梅兰芳的太太们也成了个热闹的话题,和电影中不同,真实的情形是,当福芝芳进梅家时,梅兰芳还有原配夫人王明华,梅去日本演出就是王明华陪伴。梅孟也不只是一曲恋歌,还有着四年多的婚姻。梅兰芳一向是个谦恭和蔼的人,后来发生的行刺事件,着实吓坏了梅兰芳,对孟小冬的心也就淡了。

孟小冬原先根本看不起杜月笙,后来竟跟了他,1950年前后杜氏在香港计划去英国,在计算全家要多少张护照时,冬皇轻描淡写道:“我跟着去,算是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

《梅兰芳》中访美的外景好象是上海和平饭店后门的滇池路,内景好象是在上海音乐厅里拍摄的,不晓得是否?

翁思再的《梅兰芳》是不是「梅兰芳」]?值得一读:
http://whb.news365.com.cn/ys/200812/t20081206_2119135.htm

1 comment:

曾泰元 said...

哈哈,真巧,我今天下午又去看了一次《梅蘭芳》。明天我還打算到孟小冬在台北郊區的墓去看看,順便拍些相片回來,請你們拭目以待喔!